当前位置:第一小说>同人>一生走到老> 第三百二十六章 初二回娘家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百二十六章 初二回娘家(1 / 2)

腊月年集暖乡情·初二回娘家

大年初二的晨光比初一柔和些,透过窗棂洒在堂屋的地面上,映出细碎的光斑。村里的鞭炮声比初一少了几分急促,多了些慢悠悠的余韵,偶尔一声脆响,裹着暖意飘进院里。邢成义早早起了床,蹲在院角擦拭那辆半旧的电动三轮车——车棚是去年冬天刚装的,蓝色的帆布绷得严实,边缘缝着一圈旧棉絮,挡风又保暖。

“慢着点擦,别碰着车把手的开关。”王红梅抱着邢人汐从屋里出来,身上穿了件新买的枣红色棉袄,头发梳得整齐,用一根珍珠发卡别着。邢人汐裹在绣着龙凤图案的襁褓里,小脑袋靠在红梅肩头,眼睛半睁着,还带着刚睡醒的迷糊。

“放心,这车子我熟得很。”邢成义直起腰,拍了拍车棚的帆布,“昨天就充好电了,车座也垫了棉垫子,坐着暖和。”他早把给岳父岳母带的年货搬上了车:两箱鸡蛋、一筐自家种的苹果、半扇熏好的猪肉,还有年前集上买的糕点和红糖,满满当当堆在车斗里,用塑料布盖得严实。

邢父从堂屋出来,手里拎着个布包,里面是给王大伯准备的旱烟和酒:“路上慢点开,冰还没化透,别着急。到了那边替我给你岳父岳母问好,多住两天也没事。”

“知道了爹,我们过两天就回来。”邢成义应着,伸手接过红梅怀里的邢人汐,小心翼翼地放进车棚里的小摇篮——那是他特意给孩子做的,铺着厚厚的褥子,周围用棉绳拦着,稳当得很。红梅随后坐进车棚,挨着摇篮,伸手就能碰到孩子的小手。

邢成义发动三轮车,“嗡”的一声轻响,车子缓缓驶出院子。村道上已经有不少走亲戚的人,大多是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,也有像邢成义这样开电动三轮的,车斗里都堆着年货,时不时有人碰面,笑着喊“去走娘家啊”“过年好”,问候声在清晨的空气里格外亲切。

红梅的娘家在邻村王家村,离邢成义的村子也就三里地。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土路上,车棚挡住了寒风,里面暖融融的。红梅时不时低头看一眼邢人汐,小家伙已经又睡着了,小嘴巴微微张着,可爱得很。邢成义一边开车,一边和红梅聊着天,说起初一拜年的趣事,红梅听得笑个不停,车棚里的笑声混着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,格外温馨。

不多时,就到了王家村的村口。村口的老槐树上挂着几盏红灯笼,还是年三十挂的,风吹得轻轻晃动。远远就看见王红梅的娘家院门敞开着,院门口站着两个人,正是王大伯和王大娘。王大伯穿着件深蓝色的棉袄,手里拄着拐杖;王大娘则穿着花棉袄,围着围裙,显然是刚在厨房忙完。

“爹!娘!”王红梅隔着车棚就喊了一声,声音里满是欢喜。

王大伯和王大娘赶紧迎上来,脸上笑开了花。邢成义停下车子,先跳下来,然后扶着红梅下车,又小心翼翼地把邢人汐从摇篮里抱出来。“快进屋,外面冷!”王大娘接过邢人汐,抱在怀里亲了亲小脸蛋,“我的小外孙女,又长胖了!”

几人刚走进院子,就听见堂屋传来热闹的说话声。“娘,是不是小妹回来了?”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,紧接着,一个穿着黄色棉袄的女人从堂屋走出来,身后跟着一个抱着孩子的男人。是王红梅的大姐王红娟,她身边的是大姐夫张强。张强怀里抱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,正是他们的儿子张浩宇,小家伙穿着虎头鞋,手里攥着个小皮球,好奇地看着邢成义。

“大姐!大姐夫!”王红梅笑着迎上去,伸手逗了逗张浩宇,“浩宇都长这么高了,都会站了吧?”

“可不是嘛,再过俩月估计就能跑了。”王红娟笑着说,眼睛看向红梅怀里的邢人汐,“这小丫头真乖,长得真像你。”

正说着,又有两个人走进院里,是王红梅的二姐王红玲和二姐夫李伟。王红玲穿着米白色的棉袄,小腹微微隆起,脸上带着孕后的红润;李伟手里拎着个大礼盒,跟在红玲身边,笑着打招呼:“爹,娘,小妹,妹夫!”

“二姐!二姐夫!”邢成义赶紧上前帮忙拎礼盒,“快进屋,外面冷。”

王红玲走到红梅身边,轻轻摸了摸她的胳膊:“小妹,好久没见你了,看着气色不错。”又看向邢人汐,“小外甥女真可爱,以后浩宇可有伴了。”

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走进堂屋。堂屋的正中央摆着一张大圆桌,桌上已经摆了些瓜子、花生和糖果,墙角的炉子烧得通红,把整间屋子烘得暖融融的。王大娘抱着邢人汐坐在炕沿上,王红娟和王红玲凑过去,围着孩子说话,时不时逗一逗,笑声不断。张强和李伟则跟着邢成义、王大伯坐在椅子上,手里拿着烟,慢慢聊了起来。

“妹夫,你们村初一拜年是不是还是老规矩,挨家挨户磕头?”张强率先开口,他是邻村张家村的,那边的拜年规矩和邢成义村里差不多,但少了家谱祭拜的环节。

“是啊,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起来了,跟着我爹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,先给家谱磕头,再给长辈磕头,一圈拜下来,兜里都装满了红包和糖果。”邢成义笑着回答,递给他一根烟,“你们村呢?是不是也一样热闹?”

“热闹是热闹,就是没你们村那家谱祭拜的规矩,少了点老辈的味道。”张强点燃烟,吸了一口,“浩宇太小,今年没带他去拜年,等明年大了,带他去你们村看看,也学学规矩。”

李伟坐在一旁,听得认真。他是城里来的,去年十月一和王红玲结婚,这是第一次在农村过年,也是第一次跟着回娘家。“我们城里过年可没这么热闹,也就是一家人吃顿饭,放放鞭炮,很少走亲戚拜年,更别说磕头了。”他笑着说,“昨天红玲跟我说今天要跟着爹去拜年,还要磕头,我还得好好学学规矩,可别闹了笑话。”

王大伯听了,哈哈笑起来:“没事,跟着我们走就行,到了长辈家,先给老祖宗的牌位磕头,再给长辈磕头,态度恭敬点就行。咱农村的规矩,讲究的就是个敬祖敬长。”他顿了顿,又说,“等会儿吃过早饭,咱们就去村里的长辈家拜年,先去你王爷爷家,他是村里辈分最高的,家里也有家谱,你们也好见识见识。”

李伟连忙点头:“好,都听爹的。”

说话间,王大娘已经在厨房忙开了,王红娟也跟着进去帮忙,王红玲因为怀孕,被王大娘拦着不让干活,只能在堂屋陪着红梅说话。红梅从包里拿出给大姐、二姐准备的礼物:给王红娟的是一块花布,给王红玲的是一条围巾,都是年前在集上精心挑的。姐妹俩接过礼物,都很开心,互相说着感谢的话,三姐妹好久没这么聚在一起了,有说不完的家常,从孩子说到庄稼,又从庄稼说到邻里趣事,屋里的气氛格外温馨。

早饭很快就做好了,王大娘和王红娟端着饭菜走进堂屋,摆了满满一桌子。有熬得软烂的小米粥,有自家腌的咸菜,有炸得金黄的油条,还有昨天剩下的炖肉和饺子,都是一家人爱吃的。邢人汐醒了,王红梅抱着她,用勺子舀了点小米粥,吹凉了喂给她,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,小嘴巴吧唧吧唧响。

张浩宇则坐在张强怀里,自己拿着油条啃,弄得满脸都是油,王红娟一边笑一边给他擦嘴,场面十分热闹。李伟第一次吃农村的家常早饭,觉得格外香,尤其是那炸油条,外酥里嫩,比城里买的还好吃,一口气吃了三根。

吃过早饭,王大伯拿着给长辈带的糕点和酒,带头往外走。邢成义、张强、李伟跟在后面,王红梅、王红娟、王红玲抱着孩子跟在最后。王家村的村道和邢成义村里的差不多,都是土路,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,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对联,红灯笼挂在门楣上,年味十足。

路上碰到不少走亲戚的村民,都是互相笑着问候“过年好”“回娘家啦”。有几个村民看到王红玲,笑着说“红玲回来啦,恭喜恭喜啊”,显然是知道她怀孕的事,王红玲笑着一一回应,脸上满是幸福。

很快就到了王爷爷家。王爷爷家的院子很大,院门是用木头做的,上面刷着红漆,虽然有些斑驳,但依旧透着喜庆。院门口已经停了几辆自行车,看来已经有人来拜年了。王大伯走上前,轻轻推开院门,喊了一声:“王大爷,给您拜年了!”

屋里的人闻声迎了出来,王爷爷穿着件黑色的绸缎棉袄,戴着瓜皮帽,精神矍铄,身后跟着他的儿子和孙子。“快进来!快进来!冻着了吧?”王爷爷笑着招呼,把众人往屋里让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第一小说